廣東中遠船務工程有限公司自2001年重組加入中遠船務工程集團有限公司以來,伴隨著風云變幻的市場大潮,一步一個腳印狠抓生產組織管理,使企業成功實現由單一修船向“三業并舉”的產品轉型。盡管船舶修理、制造與海洋工程建造的特點不同,但廣東中遠船務人始終堅持“做優修船,做精造船,做實海工”的發展戰略,繼承修船人“自我消化,自我錘煉,自我提升”的優良光榮傳統,以“決心、堅持、求勝”的信念攻克一個又一個船舶修造項目,以實際行動不斷鞏固中遠華南船舶修造與海工品牌。
做優修船––打牢企業發展根基
修船業務是企業發展的傳統業務。從1970年成立的航修站開始,廣東中遠船務以服務于中遠系統常規船舶修理的平穩狀態走過30年歷史;2000年中遠集團對廣東中遠船務進行資產重組改制,當年扭虧為盈,而后十年修船業務高歌猛進,一躍成為華南修船龍頭企業?;仡櫺薮l展史,我們不難發現,“做優修船”不僅體現在企業發展戰略層面,更體現在軟硬件的投入上:1993年,第一艘外籍船來廠修理。各級管理人員夜以繼日、加班加點,25天更換鋼板160多平方米,更換球扁鋼等鋼材共120噸以及大量的管閥,給船方留下極好的印象,為企業走向外部市場打開了通道;1998年11月8日,8萬噸浮船塢“翠華山”號正式投產使用,外輪修理數量快速增加了近五倍;2001年6月,公司重組加入中遠船務集團實行“八個統一”管理,建章立制、精簡機構、場地改造,一切為了經營,一切為了修船生產;2005年,萬伏高壓電源直接過江供入“翠華山”號浮船塢,每年節約燃油費1000多萬元;2007年6月,15萬噸浮船塢改造投產,廣東中遠船務從此告別了不能承接好望角大型船舶工程的歷史;2010年6月,首個FSO改裝船“藍特拉”的成功修理,使企業修理業務真正邁向高附加值領域……
修好每一條船就是一個活廣告,優質高效服務贏得船東青睞。業內人士都知道,修船業務具有“短平快”的特點,生產組織必須高效運行,這考驗的是執行力。近年來,廣東中遠船務力推項目經理負責制,不斷優化修船生產組織管理。作為中遠船務集團華南地區唯一布點企業,廣東中遠船務早在2006年便意識到,修船業低成本競爭的天平將倒向能夠承修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產品的企業。2006年初,廣東中遠船務承接6艘改裝工程船舶,均是公司首次承接的改裝工程。2008年,改裝船產值占修船總產值比例超過60%。2009年12月30日,公司簽訂了首個油輪改FSO“藍特拉”項目合同,并在經營總部和海工技術中心的大力支持下,組建改裝項目小組,抽調優秀技術人員進行生產設計與詳細設計。龐大而復雜的工程,如何在253天修期內完成?項目小組沿用了數字化管理,將施工要求落到現場的每一個角落,本著“小問題現場解決,大問題專題會解決”的原則,落實生產指令。在各方的努力下,該項目在工程擴大78%的情況下,修期僅延長了15%,最終歷時55萬工時圓滿完成既定的任務。
2013年上半年,修船生產完成83艘船舶修理任務,單船邊際貢獻率達到46.67%。同時,通過承接海工輔助船、化學品船、舵系海損船等修理,修船項目管理人員的綜合管理能力、工藝技術質量管控能力得到有力提升。
做精造船––企業轉型升級的必然選擇
搶抓市場先機,果斷進軍造船。2007年下半年,異?;鸨暮竭\市場帶動了造船業的發展,廣東中遠船務管理層深刻認識到,企業要在市場白熱化的客觀環境下實現可持續發展,就要走高附加值產品之路,提高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的檔次?;谶@樣的認識,在中遠船務集團各級領導的支持下,廣東中遠船務果斷決策進軍造船領域,使企業轉型升級得到根本深化。為了創建造船品牌,提升國際影響力,廣東中遠船務按照中遠船務產業定位,打響了“修造并舉”的新戰役:2007年6月1日成立制造部(造船工程部的前身),一大批創業者們加入這個充滿激情的團隊,刻苦學習,仔細研究造船體系和工藝流程,累了就在現場歇會兒,餓了就吃碗方便面,經過半年的努力,順利承接了三大船舶制造項目,這使得船廠有了進軍船舶制造領域的勇氣。造船體系從無到有,部門人員從十人左右擴充到上百人,每逢節假日,造船系統都趕上重大節點工程,他們只能舍棄休息時間,奮力拼搏在一線現場。有時為了趕上潮水時間,他們連續36小時堅守在一線現場,正是這樣的堅韌精神使得廣東中遠船務的造船事業有了新的進展。
邊生產邊建設,完善造船體系。2008年初,廣東中遠船務緊緊圍繞“產品結構轉型”大力推進造船項目建設,生產規模由“兩廠四地”變成“兩廠六地”,為全面實施造修并舉的發展戰略目標奠定硬件基礎。與此同時,公司一方面加強與地方政府溝通與合作,全力落實造船規劃中尚未落實的土地購買工作;另一方面扎實推進造船項目的場地建設工作,實施“邊生產邊建設”。依托中遠船務韓國造船專家優勢,廣東中遠船務邀請其駐點來廠辦公,建立造船生產組織體系,將造船建模落實在生產現場每個指令環節:2009年4月17日,由廣東中遠船務建造的華南最大散貨船順利交付;同年,廣東中遠船務以先進船舶企業為標桿,從健全造船管理體制、機制和模式入手,通過引進CIMS造船生產管理系統、優化造船組織機構、實施造船改進大綱、推廣先進工藝、強化總建造師負責制等措施,不斷改進造船生產管理,取得了明顯成效;2010年,廣東中遠船務堅持以技術為先導,全面推行CIMS現代造船管理模式、項目經理負責制等268項制度,2011年底,公司成立特種船舶技術開發小組,開展特種船舶研究,參與特種船舶接單工作;2012年以來,廣東中遠船務鎖定“交付”與“效率”兩大關鍵詞,一方面通過建模工作,狠抓在建項目生產效率;另一方面結合日益上升的成本和急劇下跌的船價的實際情況,努力提升精細化的設計工藝技術、優良精準的制造水平、全過程的成本管控體系等工作。
2013年7月23日,公司設計、建造的國內首制牲畜船成功命名,刷新了公司船舶建造六項技術記錄,用實際行動展示了企業技術品牌實力。至此,經過近六年的歷練,廣東中遠船務現已成功交付33艘新造船,船舶建造業務已由常規船型向特種船轉變。2013年上半年以來,廣東中遠船務還接連推出“做精造船”系列舉措:將質量管理部造船質量管理人員下放到造船系統各工區,將質量管控力量下沉到具體項目;在經營部成立成本室,讓直面市場經營的人員參與造船目標成本管控;成立了造船各項費用談判小組,將建造成本風險控制到最低;推進了人員編制梳理與核心骨干業務隊伍建設工作,將績效與崗位業績貢獻直接掛鉤……
做實海工––努力躋身國內船舶骨干企業
只有進軍海工領域,才能使企業具備躋身國內船舶骨干企業行列的有利條件。為了搶占市場的先機,憑借六年造船的歷練,2012年9月20日,廣東中遠船務迅速轉身海工領域,開建第一艘海洋工程輔助鉆井船N490。從此,廣東中遠船務成功實現“三業并舉”發展戰略。
首個海工項目的建造成敗,將直接決定廣東中遠船務未來的命運。中遠船務總經理王宇航在2012年6月6日調研廣東中遠船務時曾指出:“廣東中遠船務從‘兩業’真正邁向‘三業并舉’,海工業務進入實質發展階段,責任更大、擔子更重。要深入研究‘三業并舉’下的格局與部署,要堅持走‘三業并舉’模式下的專業化之路,正確處理好三大業務板塊之間的關系?!睆V東中遠船務總經理還躍石在各種干部例會上號召全體干部員工要以海工項目管理部為核心,勁往一處使,心往一處想。在海工項目管理方面,上至總經理下至工人都要全力支持與配合。
加快海工體系建設,扎實推進海工基礎管理工作。廣東中遠船務管理層意識到:海工市場機遇稍縱即逝。必須要以“更專、更優、更強”的決心迅速建立海工管理程序和標準,加快海工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完善海工安全管理體系,豐富海工產品類型,提升海工產品研發能力與建造技術水平。2012年3月,廣東中遠船務成立海工項目管理部,抽調了經營、造船、修船、技術、質量等部門的部分部門長和業務骨干組建海工團隊,現已推進海工安全體系、工藝技術培訓、質量管控等一系列基礎工作:按照世界一流石油公司對承建船廠的評審標準,構建海工安全管理體系。此外,結合海工項目特點及船東、船級社的要求,廣東中遠船務對項目質量計劃、質量控制程序文件等進行了梳理和編制,對各工區焊材、保溫筒的使用情況進行了重點檢查及跟蹤,并兩次組織各級生產管理人員參加專項質量管理培訓。公司還先后完成了7個海工項目管理制度的編制工作,建立海工項目考核制度,對公司各部門從項目進度完成情況、制度執行、項目執行、生產準備、部門協作等方面進行全面考核;成立了海工工藝質量監察小組和以焊工、工藝、培訓、設備保護為主的四大專業監察小組,對現場工藝質量控制及管理實施常態化檢查及監控。
自2012年9月20日開工建造首個海洋工程平臺供應船以來,廣東中遠船務借鑒南通中遠船務海工“矩陣式”項目管理模式,橫向由工區對項目小組負責,縱向由項目小組對項目經理負責,層層抓落實,并定期對技術、采購、施工、計劃、人才管理等方面進行檢查,制定改進措施,細化各項基礎工作。截至目前,公司在建海工項目共有8個,其中兩艘船已進入下水沖刺階段。
產品轉型升級是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發展目標。廣東中遠船務正按照中遠船務“一個指導思想、兩個確保、五個重點關注”的總體工作思路,對外開拓市場,全方位謀求業務增量;對內強化管理,精益管理拼效益。公司海工、造船、修船三大主營業務生產部門正在進一步完善生產組織管理體系,以高效生產為核心,全方位通過項目的不斷歷練,以自身行動踐行“做優修船、做精造船、做實海工”,為不斷鞏固中遠華南船舶修造與海工品牌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