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指導意見》提出,要鼓勵現有造船產能向海洋工程裝備領域轉移。
《指導意見》提出,要鼓勵現有造船產能向海洋工程裝備領域轉移。
上海國際航運研究中心航運市場分析部副主任周德全表示,在船舶行業,因為既有的企業已經很多,產能已經嚴重過剩,近年來利潤下降,所以進入行業的企業已經很少。行業調整的關鍵在于,化解當前已有的大量產能。
周德全認為,船舶行業的下游行業為航運業,航運業當前供需失衡嚴重,市場運價過低,雖然8月份看到了緩慢的復蘇,但是依然處于低谷。所以,他表示,在此背景下,船舶行業新增產能的擴張已經不太多見,船舶行業的重點不在于遏制新進產能,而在于消化已有產能。
事實上,在《指導意見》出臺之前,國內有實力的造船廠已在積極向海工領域進軍,諸如中國重工(601989,股吧),中國船舶(600150,股吧)等都在大力推進海工裝備的占比。
中信建投一位不愿具名的分析師表示,鼓勵造船產能向海洋工程裝備領域轉移方向很對,只是該領域門檻較高,并不是每個造船廠都有能力進入。他認為,目前在海工裝備生產方面,比較有能力的還是幾家大的造船廠,主要有中國重工下屬的大連造船廠,中國船舶下屬的外高橋(600648,股吧)造船廠,以及中遠船務和友聯船廠等。
周德全也表示,這個意見方向很好,也是當前的大勢所趨,但是基于早前的一些經驗教訓,要遏制眾企業蜂擁而至的情況,還要考慮造船企業的具體情況、市場需求等多方面因素,鼓勵有實力的企業轉移。若造船企業盲目進入海工裝備領域,還會不可避免的出現產能過剩的現象。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周德全強調指出,當前對造船行業產能的控制,也要堅決抑制早前盲目追求以拉升GDP的不正之風,理性投資,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理性生產。
鑒于此,《指導意見》提出要支持造船企業兼并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
對此,中金公司認為,國內造船行業的兼并重組主角無疑是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即“北船集團”)和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即“南船集團”)這兩大國有集團,而中船重工和中國船舶作為上述兩大集團的上市旗艦,最有可能成為承擔并購整合者角色的上市公司。